查看原文
其他

整理上海图书馆碑帖拓片25万件,仲威先生近30年压箱底研究秘笈大公开

展玩团队 展玩 2023-07-19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仲威讲碑帖」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年8月,对于上海图书馆的一位年轻人远在纽约的一位老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那个夏天,上海郊区一个闲置多年无人光顾的书库,年轻人推开顶楼大门。眼前场景,令他此后一生难忘——600平米仓库,竟放着七八垛几乎堆到屋顶的碑帖,迈开双腿估算了下,每一垛约莫都有十五六步长、七八步宽,随手拿起一件打开,竟然就是家中字帖的原拓《颜氏家庙碑》。


大洋彼岸,那位老人则以28万美元在香港佳士得成功竞拍下《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碑帖收藏。连同前一年购得的第四卷,后来被一同转让给上海博物馆,被确认为《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


这位老人,即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著名亚洲艺术古董商,安思远。


那位年轻人,是如今著名的碑帖研究专家,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


当时的他,刚刚踏入碑帖整理与研究的职业生涯,而今天,他的著作几乎出现在每一位喜爱碑帖的读者书架上。


仲威1998年碑帖整理工作照


是时代的使然,或是命运的机缘?这个通常不会被留意到的时间点,仲威写在了新书《仲威讲碑帖》里。


自1995年起,仲威开始随着上图的老先生们一起整理、研究这批碑帖,为它们作编目,沉潜于其中。三年后,他与安思远在纽约的展览上偶遇,带着这位知名古董商抛出的难题,仲威真正开启了自己日后的碑帖研究生涯。


如此一晃二十多年——那些原先尘封于书库顶楼的碑帖,经由持续的抢救整理发掘,犹如明珠终于被拂去岁月的灰尘,成为上图最最重要的家底之一


上图收蓄的碑帖浩如烟海,多达25万件,是全国石刻拓片收藏数量最多的公藏机构,几乎囊括了整部“中国碑刻史”。其中所藏可称之“善本”的3000余件碑帖拓本中,能够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标准的约有7、800余件,放之整体馆藏,堪称千里挑一;就收藏史而言,几乎涵盖了所有旧时的碑帖收藏大家。


上海图书馆保存古籍善本的库房 ©图源网络


早在仲威之前,还有一批“苦行僧”扎身于此——上世纪5、60年代以来,潘景郑、顾廷龙、翁闿运等前辈就曾对上图碑帖开展了初步整理与研究,从中挑选了一百余件顶级善本,冠以国家一、二级文物之名;待90年代重新恢复整理与研究工作后,碑帖整理研究课题组成立,孙启治(顾廷龙助手)、陈先行(顾廷龙弟子)和仲威成为最初的成员。


今时今日,这些先行者埋下的种子,终于结出果实。


过去五年,上海图书馆陆续举办的三场大展皆火爆海内外。从“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墨彩斑斓 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再到“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无不令人击节惊叹。


曾经被认为门槛极高的碑帖收藏与鉴赏,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2019年上海图书馆“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前夕,仲威老师接受展玩专访,并为我们介绍展品展玩/摄


上海图书馆藏 宋拓宋装《九成宫醴泉铭》


2023年,是仲威推开“碑帖”这扇大门的第28个年头。


从当年满文庙买碑帖影印本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经眼碑帖拓本数量最多的人之一


他说,自己是幸福的。“在上图整理碑帖,发现善本是一种喜悦,发现善本还是自己早先收藏影印本的底本,更是感觉温馨和美满,没承想,此后的二三十年来,经常会品尝这种美妙的滋味。”


仲威把半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最重要的碑帖鉴定案例,都汇聚在新书中。


最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仲威先生新书——《仲威讲碑帖》,一本轻巧的小书,共十六讲干货满满的碑帖课,仲威以严谨专业又生动易懂的语言,首度以较为普及的方式公开自己近三十年来研究碑帖的“压箱底秘笈”,毫无保留,娓娓道来。


仲威老师经典著作累累,他讲碑帖并不稀奇,但这却是他第一次以如此普及化的口吻写成一本面对大众的碑帖专业小书。讲如何从入门到精深,讲他所历经的重要善本碑帖名品鉴定,其中内行的知识与门道所在,更呈现时代变换之下碑帖鉴藏观念的变迁。


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之邀,展玩独家线上首发《仲威讲碑帖》。仲威先生特地为展玩的读者准备了“展玩定制签名钤印本”限量仅100本


仲威老师为读者签名

100套签名本全部用毛笔题写


👇



《仲威讲碑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展玩定制签名本·限量100套

每人限购两册

售价 68元


*本书不包邮 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顺丰到付



他特地在100本中放进了6本“盲盒彩蛋”,随机发送,请期待这份特别的惊喜!


其中一本签有“爱碑帖爱到极点”,这大概是仲威先生的心声与写照,也是写给所有爱碑帖之人吧。


💌 6本盲盒彩蛋 💌 

*盲盒彩蛋随机发出,不作挑选,备注无效




既然如此展玩就为大家(也为我们团队)要了一个更大福利。2月27日晚19:30,展玩艺术传播研究中心特别邀请仲威先生来到 #展玩开讲 ,请他为展玩的读者专门上一堂“碑帖入门第一课”请提前预约,并转发朋友圈广而告之,一起听讲。



“经过二十多年的整理,我共经手二十五万件碑帖拓片,从中发现碑帖善本数千件,达到国家文物一二级标准的碑帖真本,多达七八百件。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石刻拓片收藏数量最多的公藏机构,收藏善本质量可与故宫博物院媲美,我也成为国内外经眼碑帖拓本数量最多的人之一。”(仲威)



1.


在龙吴路「420」
发现碑帖宝库


“三跪九叩”,仲威这样形容整理碑帖的日常。


每天工作开始前第一件事:拖地。


尤其汉碑、唐碑整幅拓片尺幅巨大,放在桌案上观察不便,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将整幅拓片放在地上,既便于尽览全局,也可近观细部。


如此,在观看某个文字细部时便只能跪地“拜观”。


2019年石鼓文大展前夕,我们曾专程拜访仲威先生,说起自己与碑帖结缘,他用了“阴差阳错”这个词。家里人大多学医,父亲要求他专注英文,后来学了图书馆情报学。所以仲威最初在上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外文期刊采编部。


但他真正向往的,是重回“毛笔时代”。大学时仲威就与同龄人不同,每个星期天他都要骑着自行车跑文庙,到参加工作时,仲威收藏的碑帖影印本已近千册,市面上能买到的几乎都被他搜购殆尽。


直到1995年,机缘巧合参加上图郊区书库中的整理工作,才真正让仲威接触到了碑帖拓本。那年,退管会老同志向领导反映,在上图龙吴路书库有大量未编历史文献,总量有四百二十万册,因此这批资料代号就叫420,这些碑帖、家谱、旧平装、旧外文等,亟待抢救整理。


作为团委副书记,得知图书馆竟藏有如此体量的碑帖,仲威立即组织参与书库义务劳动。


尽管有初步预期,当七八垛堆积如山的碑帖原件出现在眼前时,他依然被深深震撼了。


“如此巨量的碑帖简直可以装下四节火车车皮,这是一座碑帖宝库。”


仲威的人生轨迹,就此转变。


1988年仲威购买的第一本碑帖影印本,《赵孟頫书安素轩石刻》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本


上海图书馆藏《四欧宝笈》宋拓本


他说,这是老天爷对他的厚爱。但这份偏爱之上,必定还有着常人难以坚持的勤奋加持,才成就如今的仲威。


跟着古籍部的先生们,仲威从最基础的编目工作做起。


由于这些碑帖尘封已数十年,布满了灰尘,在碑帖里见到活的蛀虫也是家常便饭。


他在书里写道:“碑帖蛀虫体型如绿豆大小,皙白雪嫩,远比古籍蛀虫粗大肥硕,其身形粗壮的原因,可能是碑帖裱本里有糨糊,营养丰富。……当年我每天工作完成后,打扫地面,扫除的蛀虫屎(颗粒如细黄沙状)就有几百克之重。”


如今上图库房的碑帖裱本全部夹放防虫纸,蛀虫已经绝迹,碑帖研究的“后浪”们再也无从得见碑帖活虫的奇观。


但仲威乐此不疲,享受着故纸堆里的宁静。


这也是上图的“门风”使然。


潘景郑、顾廷龙、孙启治、陈先行……先生们的身影令仲威仰慕,油然而生一种“追随感”。


“我为什么会搞版本?我来上图的时候潘景郑先生还在,总觉得顾廷龙、潘景郑这些搞版本的老先生都特别受人尊重。我认识陈先行先生的时候,他才四十四岁,还不到我现在的年纪,他们都特别有名,让人有一种追随感,就想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书中第二讲以“一张牛皮纸”举例,来说明那时先生对研究所要求的严谨务实—


那是书库里包裹碑帖的大张牛皮纸,约莫五尺整幅大小,孙先生要求仲威做文章先从写满这张纸开始:“写文章不能先有观点,要用资料来说话。侬先将搜集的资料抄录到这张牛皮纸上,啥时候抄满了,那时就会有客观的观点了,再写文章不迟。”


2019年上海图书馆“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前夕,仲威为我们打开藏品,照片中即为上图用来包裹碑帖的大张牛皮纸。展玩/摄



2.


碑帖史上众多名品「断案」

内行如何看门道


仲威的职业生涯里,贯穿着众多碑帖史上重要的孤本珍本


在上图的碑帖海洋中拣选顶尖碑帖善本,大多为其亲身参与发现、校勘或论证,读来抽丝剥茧、酣畅淋漓,精彩程度毫不亚于侦探小说。


在那张牛皮纸上,仲威为上图藏吴湖帆旧藏四欧宝笈之《化度寺塔铭》是否为“海内孤本”定论。


《化度寺塔铭》自宋代起即有不少翻刻本流传,但一直以来真伪难辨,原石、翻刻更是众说纷纭,前后历经了两百年曲折离奇的否定再否定的论证过程。在这场“悬案”中,即便如翁方纲这样有着数十年临摹校勘《化度寺塔铭》经历的碑帖鉴藏大家,也栽了跟头。


上海图书馆藏四欧堂《化度寺塔铭》古锦面板封面与首页


《淳化阁帖》开启了仲威第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源于安思远那个让他面红耳赤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凭着五年沉心研究,最终破解了银锭纹断裂痕的谜题,生动还原了宋人作伪过程。同时,也催生了仲威第一本专著《古墨新研——〈淳化阁帖〉纵横谈》的问世。


这部专著的出版在上博购藏安思远藏《淳化阁帖》的当时,作为及时的普及,并修正了藏本命名,最终使其以“最善本”定位。


上海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卷九》封面


《淳化阁帖卷九》之“银锭纹”


宋拓《十七帖》“三胞胎”真实身份的翻转,更是颠覆。


为了搞清上图库房中新发现的《十七帖》吴继仕题跋本的文物价值,仲威重新细细校勘了被奉为经典宋拓“文徵明朱释本”和“姜宸英本”,终于从细微的铲痕发现,三本应出自同一石、同一底本。


然而,新近一次小拍中出现的一本明刻明拓《十七帖》的出现,翻转了既往对《十七帖》善本的认知。检视发现,它与“文徵明朱释本”有完全相同的石面细擦痕——如仲威所说,这种擦拓如指纹般难以翻刻为之。由此他断定,“文徵明朱释本”系统诸本传拓时间更晚,无从谈起为宋拓。


上海图书馆藏《十七帖》吴继仕跋本


“小拍本”之嘉靖四年(1525)胡缵宗题刻


如今为碑帖界所熟知的众多名品,有不少是仲威在近三十年来在上图故纸堆里整理所获的成果,有的发现过程往往很偶然,但若不是长年累月的研究积累,是抓不住这种偶然的。


比如《孟敬训墓志》初拓本,意外发现于1996年。此本面板为马粪纸光板,估计原有的古锦已经脱落遗失,开本也特蠢笨。仲威写道:“若不打开观看,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会是善本。”但这就是民国时期影印本的底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曾经翻印,仲威也曾收藏。


多年的碑帖鉴定经验里,也有过犹豫不决的时刻,同一石所拓也可能面目迥异。


仲威在第十五讲里写了与几件《董美人墓志》的“奇遇”——1998年仲威在故纸堆里偶然检出一轴《董美人墓志》,惊为天人。此即碑帖鉴定专家王壮弘先生昔日过目定为《董美人墓志》最善拓本堪称“天下第一董美人”此后却又下落不明的陈景陶藏关中淡墨初拓本,墨色淡如茶水,字口却清晰异常,堪称极品。十多年后又遇一件吴湖帆藏本,纸墨拓工质量平平,与平素所见原始拓本风貌迥异,令他犹豫不决,直到后来最终通过种种细节比对,才确定两本同出一石。


《董美人墓志》翻刻本极多,想要鉴定是原石还是翻刻,仲威教给读者一个最简便的区分方法:即碑石上的细擦拓,而不在于《碑帖鉴别常识》中首行“墓”字的点画细节。


上海图书馆藏《董美人墓志》关中淡墨拓本

原石拓本“美人体质”之“人”字和“采”之“”字上均有细擦痕


翻刻本“美人体质”之“人”字和“采”之“凤”上皆无细擦痕


类似这种醍醐灌顶的点拨与内行门道,书里贯穿了许多。


举个例子,《董美人墓志》淡墨拓本被美称为“蝉翼拓本”,形容其墨色效果如蝉翼般通透。那么,淡墨本究竟如何拓成?仅这一点的解析便极有意思。


“‘蝉翼拓本’所使用的墨汁并非浓墨掺水而成的淡墨,……答案就是使用枯墨,拓碑的扑包上墨汁几乎用尽之后,再来捶拓碑刻就成为蝉翼拓本,就如同枯笔写字一般。”



3.


不是所有碑帖都是「黑老虎」

碑帖鉴定与书画鉴定不一样在哪?


当然,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或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这些看起来黑乎乎、版本纷繁复杂的老物件难免让人“发怵”。这也是为何碑帖俗称为“黑老虎”,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翻刻,人们往往认为其中暗藏危机,一不留神会被“咬伤”。


但仲威说,不是所有碑帖都是“黑老虎”


书中谈及,碑帖鉴定不同于书画鉴定最大的地方,就是通过考据点来开展鉴定,这也是较书画鉴定更客观的优势所在。


关于两者,仲威作了特别详细生动的阐释:


“可以这么说,书画鉴定‘难度’高于碑帖鉴定,但是碑帖鉴定‘风险’高于书画鉴定。难度高是因为我们遇到模棱两可的作品时,无法去问古代书画作者。碑帖则不同,可以向原石‘探出’消息,即便原石已毁,它还有历朝历代的无数‘同胞兄弟’(不同时期的拓片),各种原石拓片可供‘DNA鉴定’(笔画、石花、裂纹、石质纹理等等都可堪称碑帖的‘DNA’)。‘风险高’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收集到或看到或记住所有的‘DNA’样本,而且到手的样本还可能是伪造的。在没比较的情况下或者在短时间内非要做出判断的情形中或是觉得‘捡漏’的冲动之下,一旦下了错误的结论,不会像疑难书画鉴定那样争论上百年,碑帖鉴定黑的就是黑的,永远白不了。因为原件的‘DNA’是有唯一性的,一旦被发现是‘假的’‘次的’,不用辩白,不会有‘翻案’可能,因此碑帖又被冠名为‘黑老虎’,虽然厉害,但相较于书画这个‘笑面虎’还是容易对付。”


白色花纹即“石花”。2019年2月1日上海图书馆“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前夕,展玩团队摄于仲威老师访谈中


你一定会被仲威生动贴切的比喻打动,他就是这样以最浅显生动的语言阐述了碑帖中诸多重要问题。


他说,判别碑帖拓制的时间就好像看不同时期的照片——“宋拓本就好比是一张十八岁少女的照片,面目清秀,楚楚动人,晚清民国拓本就好比是她八十岁的照片,满脸皱纹,暮气沉沉。碑帖传拓时间早晚的鉴定方法,就如同去分辨哪张照片是她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照片,哪张不是她本人的而是冒充者的。”


他还说,校碑如断陈年旧案,前人的校碑随笔如同“当年现场的目击证词”;而碑帖图片数据就好比是“当年现场的一流物证”,直观、正确、可信且无可替代。


仲威还给出了对付黑老虎的常用工具书。方若的《校碑随笔》、王壮弘的《增补校碑随笔》、张彦生的《善本碑帖录》以及马子云《石刻见闻录》等等,都让人对碑帖这一传统文化多了一分亲近。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藏本)

龚心钊题记小纸两张

龚心钊题跋


4.


时代终结与文化演替

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走入碑帖


对碑帖,仲威有着不可言尽的情感。


多年浸润,让他和故纸堆背后的鉴藏大家成了熟稔的深交故友。


比如海上鉴藏巨擘吴湖帆,他毫不掩饰地在标题中用了“最爱”两个字——


“我在图书馆二十余万件的拓片库中,不知发现了多少吴氏自藏碑帖与吴氏题记碑帖。在整理研究过程中,似乎慢慢地开始与吴湖帆成了‘老熟人’,有时一看装帧、开本、尺寸、样式,不必翻看正文,就能知晓是吴湖帆的藏品。”


吴湖帆四欧堂中绝大多数碑帖精品珍藏于上图,如“四欧宝笈”《峄山刻石》《沙南侯获碑》《董美人墓志》《王居士塔铭》《唐俭碑》《许真人井铭》《旧拓魏志五种》《端州石室记》《唐敬节法师塔铭》等等,或为宋拓本,或为传世孤本,或为珍本精品。


之所以成为仲威的“最爱”,在于吴湖帆坚守的名家“腔调”。作为碑帖收藏最后的“贵族”,在举世关注六朝碑刻的晚清,唯吴湖帆依然坚守传统碑帖收藏法则,沉浸在经典世界之中。



上海图书馆藏 传世孤本宋拓宋装《许真人井铭》吴湖帆藏本

“四欧堂读碑记”“湖帆宝此过于明珠骏马”印章


遗憾的是,今天不可能再复制过去那样的鉴藏者,那样的时代,家学、家藏、眼光,难以再重来。这也是仲威在书里所叹息的:


“一个时代已经终结,一种文化正在演替。”


当然,随着技术与影像的进步,如今有了过去难以企及的研究条件。当这一领域越来越热闹时,反而愈加需要沉淀。


仲威认为,后人看待碑帖收藏,最重要的要有正确的收藏价值观,“什么东西放一百年还是资料,什么东西放一百年会是文物,明白了这一点,就是未来的收藏家。”


中国碑帖收藏的热潮在近二十年内才刚刚掀起。


2003年,安思远所藏《淳化阁帖》以450万美元(约合3725万元)转让给上海博物馆,引发中国碑帖收藏热。而在此之前十年,国内碑帖收藏还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收藏爱好者极少,对高古善拓价值认知极为匮乏。


回看仲威从第一讲“碑帖入门”,到最后论及古今碑帖鉴藏观念的“古今裂痕”,既是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更贯穿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外碑帖鉴藏界大事要事,厘清了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些碑帖问题。


2019年仲威先生接受展玩专访时很真诚地讲过一句话。


“希望越来越多人入碑帖的门。”


所以,这数十年来,在碑帖整理鉴定工作之外,他亦热烈地投身于碑帖的展览、出版、普及工作。他说”就像老师带学生一样,老师们兴致勃勃,学生才更愿意投身其中。“


跟仲老师一起入门,这本189页的小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仲威讲碑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展玩定制签名本·限量100套

每人限购两册

售价 68元


*本书不包邮 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顺丰到付




目  录


第一讲 碑帖入门

第二讲 推开一扇门

第三讲 一张牛皮纸

第四讲 最爱吴湖帆

第五讲 偶遇安思远

第六讲 《阁帖》情结

第七讲 古墨新研

第八讲 翰墨瑰宝

第九讲 三跪九叩

第十讲 天价《九成宫》

第十一讲 三胞胎之谜

第十二讲 翻转《十七帖》

第十三讲 一群“黑老虎”

第十四讲 眼镜跌落来

第十五讲 既丑且美

第十六讲 古今裂痕



实拍书影


仲威老师的更多著作
可自行前往各大平台购买



本文图片除展玩摄影外

均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提供



🎙


#展玩开讲

👇🏻敬请提前预约👇🏻



📚

[展玩艺术甄选商店]



· 近期上新书 ·

点 击 购 买


广东省博物馆特展图录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




浙江省博物馆展览图录

《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展图录

《草虫捉迷藏》

辽宁省博物院展览图录

《多彩的图像:浮世绘艺术精品导读》




获取更多高清图赏

点击关注我们的 小红书 & 新浪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